热带海洋学报简介
《热带海洋学报》(CN:44-1500/P)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热带海洋学报》获奖情况:国家“双效”期刊;1997年获评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1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被英国《动物学记录》;美国《生物科学数据库》;美国《ProQuest数据库》收录。
杂志文章特色
1.《热带海洋学报》要求论点新颖,论证充分,结论可靠;条理分明,行文简练,用字规范。
2.《热带海洋学报》来稿文责自负。本编辑部在收稿后3个月内将稿件处理情况通知作者,在此期间作者不得将该稿另投他刊。
3.《热带海洋学报》层次标题分成3级,每个标题一般不超过15个字。
4.英文摘要的作者姓名均采用汉语拼音,姓前名后分写,姓全大写,复姓连写;名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中间加连字符,音节界限有混淆的可加隔音号“’”。英文摘要中的地名均采用汉语拼音。
5.文中插图要求内容准确、清晰,大小、繁简适宜,精度足够高(线条圆滑,不出现锯齿状,精度在600像素/英寸以上)。凡涉及南海及邻近区域的图件应采用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最新版本作底图。
杂志分析报告
注:年度总文献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
注:比率 = 当年基金资助文献量 / 当年发文量 * 100%
注:当年发文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
海洋生物学,海洋水文学,海洋地质学,海洋气象学,海洋地球物理学,综述,海洋物理学,海洋环境保护,海洋地貌学,海洋调查与观测,海洋化学,红树林专栏,海洋资源开发,海洋遥感,调查技术与设备,海洋地球物理,海洋管理,海洋遥感学,海洋环境科学,海洋生态学,海洋地球化学,海洋调查与观测仪器,海洋生物资源及开发,海洋调查技术与设备,海洋调查与监测,海洋资源及开发,海洋工程学,海洋测绘学,海洋矿物资源及发展,海洋资源与开发,专题文章,海洋水产养殖学,简报,海洋动力资源及开发,海洋环境学,环境海洋学
摘要:随着海洋塑料垃圾的不断增多,海洋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的海洋污染物逐渐受到重视。目前关于微塑料来源分布及分析方法的认识较为普遍,大部分研究注重于海洋生物误食微塑料、微塑料吸附及释放有毒物质的环境及生态效应,而微塑料作为微生物、附生动植物的载体作用仍有待研究。文章综述了微塑料作为生物载体的三个作用:1)聚集作用。微塑料表面易覆盖生物膜形成微型生物群落,为基因水平移动提供场所,可能引发致病基因、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简称ARGs)的转化、转导。2)扩散作用。来源于污水的微塑料上可能附着生长着有害藻种、致病菌耐药菌或其他生物,随水流移动到适宜区域,可能引发赤潮或导致致病菌及耐药菌的传播扩散,形成生物入侵。3)首次提出微塑料的“捕食增强作用”概念,即有机物、营养盐、生物群落聚集在微塑料颗粒上可提高捕食者的捕食效率,从而促进海洋动物摄食微塑料,进而加剧微塑料颗粒对海洋生物的毒理病理作用。文章着重阐述了“微塑料+生物”的生态效应。
摘要:南海自动剖面浮标轨迹模拟系统包括高分辨率模式流场、拉格朗日追踪模型和垂向浮标运动参数化方案等三个核心部分。该系统可在南海范围内模拟两类自动剖面浮标:传统自动剖面浮标(停滞深度为1000m,最大下潜深度为2000m)和新型深海自动剖面浮标(停滞深度为距海底500m)。通过对南海现有的6个传统浮标的模拟,该系统可以预测其100d内的漂流轨迹。通过与真实浮标轨迹数据的对比,验证了该模拟系统的准确性。此外,根据该系统,我们初步探讨了深海自动剖面浮标阵列(时空分辨率为2°×2°×30d)在南海内区布放方案的可行性。该模拟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将有助于对现有传统剖面浮标布放策略进行优化,并对未来深海剖面浮标在南海的推广应用提供初步的理论依据。
摘要:基于Gumbel-Hougaard copula、Kendall和生存Kendall函数对比分析波高和周期联合分布的4种重现水平。以位于北卡罗来纳州Duck的美国陆军工程师团FRF(Field Research Facility)实验场观测的波高与周期样本为例,计算二者联合分布的“或”重现期、“且”重现期、Kendall重现期和生存Kendall重现期及其联合设计值。主要结论如下:对比设定重现期,相对于“或”联合重现期,Kendall重现期可更准确地反映波高周期联合分布的风险率;相对于“且”联合重现期,生存Kendall重现期可更准确地反映波高周期同时超值情况下的风险率。按目前有关规范设计要求的单变量波高设计值基本达到设计标准,按两变量“或”重现期和波高周期两变量同频率设计值推算的设计值偏高,以最大可能概率推算的两变量的Kendall重现期和生存Kendall重现期设计值可为海岸海洋工程安全与风险管理提供新的选择。
摘要:2016年5月4日—10日,海南省海口市红城湖发生了一起硅藻藻华。为明确该起藻华的肇事生物,于藻华期间采集了水体样品,经过光镜和电镜下的形态学观察,确认藻华原因种为微小辐环藻Actinocyclus exiguus Fryxell&Semina,该种是我国硅藻的新记录种,其藻华在我国也是首次报道。微小辐环藻隶属于中心纲硅藻,细胞单独生活或形成胶质状群体,细胞个体较小,壳面直径为6.4~11.1μm,有2个或3个壳缘唇形突,壳缘处具有眼斑结构。水体中丰富的氨氮(平均值为2880μg.L-1)和较高的水温(31℃)条件可能是藻华事件的环境诱因。藻华事件导致红城湖40余吨花鰶死亡。经过鱼体检测,初步排除因为藻毒素、鱼鳃机械性损伤或水体缺氧而致死的可能,水体盐度剧烈变化等物理应激反应导致鱼类死亡的可能性较大。
摘要:利用形态学和解剖学方法,对采自海南省东南和西南沿海的大型海洋红藻江蓠属(Gracilaria)进行了分类学研究。经鉴定,共发现4个物种,即凤尾菜G.eucheumoides、芋根江蓠G.blodgettii、缢江蓠G.salicornia和刺边江蓠G.spinulosa。文章对此4种江蓠的内、外部形态特征进行了较详细描述与介绍。结合生物冷冻切片技术,获得了各个物种的比较清晰的解剖学特征图片。其中,缢江蓠藻体表面瘤状突出物,与其他文献报道的同体蓠生藻Gracilariophila deformans Weber-van Bosse相一致。
点评详情